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反认知的育儿理念:那种特别关注自己,不怎么关注孩子的父母,其实是优质的父母,是好父母。相反,那种特别关注孩子,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却不怎么关注自己的父母,一般来说,不管对父母自身,还是对孩子,都不太好。
我举个例子,比如说有些孩子挑食,我们都知道挑食是个不好的行为,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。那种关注孩子的父母会怎么做呢?他们会觉得孩子挑食这个行为不好,所以就要改变孩子。
比如会说:“你如果再挑食,我就把这顿饭收了,你别吃了,饿着。”或者“你要是把这个菜吃了,一会儿就奖励你看动画片,奖励你吃棒棒糖。”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改变孩子的行为。
但是,那种关注自己的父母会怎么做呢?比如说今天做的菜是炒土豆丝,孩子不爱吃,他们就会想:“我下一次试试炒土豆片可不可以?炒土豆块行不行?不爱吃炒的,炸着吃呢?蒸着吃呢?给他压成泥吃,可不可以?”他们会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方式、自己的行为,而不是去改变孩子。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差别。
而且,那种特别关注孩子的父母,会陷入一个怪圈,他们会下意识地反复给孩子纠错,事无巨细地掌控孩子的生活。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一些行为、意识,只要是错的、不好的,就一定要去纠正、改变。
展开剩余48%然而,人到了30多岁(我36岁,不知道你们多大),就会发现,人不是轻易能改变的,这里说的人,既包括大人,也包括孩子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过想改变自己的伴侣,或者想改变孩子的一些行为、心态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。
所以,一旦有了想改变别人的想法,哪怕这个人是自己两三岁、三四岁的孩子,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出现无力感和焦虑感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。就像我刚才说的,改变一个人非常非常难。
所以,我更建议大家放下执念。什么执念呢?就是“我作为孩子的父母,我要去改造他,改变他的行为,改变他的人格”,放下这个执念。调整一下思路,变成“我作为父母,我要改变自己去帮助孩子”。如果换成这个思路,是不是对孩子、对我们自己都好呢?我们看孩子的心态可能会产生变化,心情也会改变,那种无力感和焦虑感就会消失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广东省